NG体育-小白赛事秘籍之2019年击剑俱乐部联赛年度总决赛,剑锋所指,皆是热爱

admin 40 0

深冬的北京,寒气凛冽,然而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体育馆内,却是一派火热景象,2019年12月21日至22日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年度总决赛在这里拉开帷幕,这不是普通的击剑赛事——来自全国各地的击剑爱好者,无论年龄、无论职业,手握长剑,身着战袍,在剑道上挥洒汗水,追逐着属于普通人的剑客梦想。

业余击剑的顶级殿堂

清晨七点,奥体中心外已排起长龙,参赛者们拖着装备包,脸上既有紧张也有期待,他们中有大学生、公司职员、自由职业者,还有跟随父母前来的少年儿童,这一天,他们暂时放下日常身份,化身剑客,准备在赛场上证明自己。

“我练习击剑三年了,每周训练两次,这次是我第一次进入总决赛。”来自上海某广告公司的李静一边检查面罩一边说,她的装备包里整齐地摆放着花剑、手线、护面,每一件都擦拭得干干净净。“平时我是客户经理,但站在剑道上,我就是一名剑客,这种感觉很奇妙,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。”

击剑俱乐部联赛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业余击剑赛事,自创办以来就备受关注,2019赛季共设有五场分站赛,覆盖华东、华南、华北、西南四大区域,参赛人次突破八千,而年度总决赛,无疑是整个赛季的最高潮——只有在各分站赛中取得前32名的选手,才有资格踏上这片赛场。

赛事组委会负责人张涛介绍:“今年的总决赛设置了花剑、重剑、佩剑三个剑种,按年龄分为U8、U10、U12、U14、U16、17-40岁和40岁以上七个组别,几乎覆盖了全年龄段,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设置,让更多人感受到击剑的魅力。”

银发剑客与少年英才

在众多参赛者中,64岁的王建国格外引人注目,作为40岁以上组别年龄最大的选手,他学习击剑却只有两年时间。

“退休后我开始学习击剑,它让我的生活变得完全不同。”王建国说话时,眼神锐利如剑锋,“很多人觉得击剑是年轻人的运动,我不这么认为,击剑需要智慧、策略和耐心,这些恰恰是岁月给我们的礼物。”

在另一片剑道上,9岁的刘子涵正准备她的第一场比赛,她是U10女子花剑组别中年龄最小的选手,学习击剑却已有三年,妈妈帮她系好背后的电线,轻声嘱咐着:“别紧张,就像平时训练一样。”

“我喜欢击剑,因为它很帅。”小姑娘腼腆地笑着,眼神却异常坚定,“我的梦想是有一天能参加奥运会。”

这种跨越代际的参与,正是业余击剑最动人的风景,击剑不再是电视上遥不可及的竞技项目,而是每个人都可以亲身体验的生活方式。

看不见的较量

对于业余选手而言,技术之外的挑战往往更为艰巨。

小白赛事秘籍之2019年击剑俱乐部联赛年度总决赛,剑锋所指,皆是热爱

来自广州的赵明不得不提前一天抵达北京,以适应北方干燥的气候。“南北方气候差异很大,这会影响手感。”他解释道,“击剑是对手感要求极高的运动,剑柄在手中的感觉、时机的把握,都与当地气候有关。”

装备的准备同样是一门学问,比赛前一天晚上,许多选手在酒店房间里反复检查自己的装备——剑尖的灵敏度、手线的连通性、护面网的牢固程度,任何细微的故障,都可能导致比赛中的失误。

“这是我第三次参加总决赛,每次都会多带一把备用剑。”来自成都的工程师陈志刚展示他的装备包,“业余选手的装备都是自费的,一把合格的比赛用剑要上千元,但我们宁愿多花这个钱,也不愿在赛场上因为装备问题留下遗憾。”

心理调节则是另一道难关,没有专业运动员常年积累的比赛经验,业余选手们必须自己摸索应对压力的方法。

28岁的北京程序员张涛首次进入总决赛,比赛前夜几乎失眠。“脑子里全是比赛的画面,一会儿想象自己赢了,一会儿又担心失误,后来我干脆起来看比赛录像,一直到凌晨三点。”

剑道上的百态人生

比赛正式开始,金属碰撞声、裁判口令声、观众欢呼声瞬间充满了整个体育馆。

在U14男子佩剑半决赛中,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——来自深圳的孙阳和来自南京的李皓几乎同时击中对方得分部位,电子裁判器亮起双灯,裁判不得不通过录像回放来判定优先权,慢镜头显示,孙阳的进攻比李皓快了0.1秒。

“这就是击剑的魅力所在,胜负往往在电光火石之间。”场边的教练感叹道,“对业余选手来说,能够经历这种高强度的对抗,本身就是一种成长。”

而在成人组女子重剑的比赛中,来自杭州的幼儿园老师刘梅展现了完全不同的风格,她的每一次进攻都经过精心计算,步伐稳健,出手果断,最终以15比14险胜对手。

“我教孩子们时总是告诉他们,做任何事情都要动脑筋。”赛后刘梅微笑着说,“击剑也是如此,它不是蛮力的对抗,而是智慧的游戏。”

小白赛事秘籍之2019年击剑俱乐部联赛年度总决赛,剑锋所指,皆是热爱

赛场边,一对父女格外引人注目,父亲是参赛选手,女儿则坐在轮椅上为他加油,据了解,这位父亲学习击剑的初衷,是为了向身患残疾的女儿证明——“只要不放弃,人生就有无限可能”。

荣耀时刻

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,各个组别的冠军相继产生。

在竞争最为激烈的17-40岁男子花剑组决赛中,来自北京的律师王铮与来自上海的医生李明相遇,两人在常规时间内战成14平,最终王铮以一记漂亮的转移刺夺得制胜一分。

“这是我参加过的最艰难的比赛。”王铮摘下面罩,汗水已浸透他的头发,“我们都不是专业选手,但我们对击剑的热爱是相同的。”

领奖台上,获奖选手们接过奖牌和证书,脸上洋溢着纯粹的喜悦,没有巨额奖金,没有职业合同,支撑他们站上这里的,仅仅是对这项运动最本真的热爱。

“很多人问我,为什么要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练习击剑。”女子佩剑冠军、来自西安的大学教师周芸说,“我的回答是,击剑让我找到了平衡,在剑道上,我必须全神贯注,忘记所有烦恼,这种专注的状态,反而让我在工作中更有效率。”

业余击剑的兴起

本次总决赛的盛况,是中国业余击剑运动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。

据中国击剑协会统计,近年来国内击剑俱乐部数量呈爆发式增长,从2015年的不足百家增至2019年的近五百家,注册会员超过十万人,击剑,这项曾经的小众运动,正悄然走进普通人的生活。

“击剑运动的门槛正在降低。”赛事主办方代表表示,“越来越多的俱乐部提供了不同价位的课程;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理解也在变化——不再仅仅追求竞技成绩,而是更注重体验和成长。”

击剑运动的参与者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,过去,击剑被视为“贵族运动”,参与者多以高收入群体为主;它已成为普通白领、大学生甚至退休人员都能参与的全民健身项目。

“我每个月花在击剑上的费用大约是一千元,和健身卡差不多。”一位参赛者算了一笔账,“但它带给我的乐趣和成就感,是其他运动难以比拟的。”

剑指未来

随着最后一场比赛的结束,2019年击剑俱乐部联赛画上了圆满句号,选手们互相拥抱、交换联系方式,约定来年再战。

对于这些业余击剑爱好者而言,比赛的意义远不止于胜负,在剑道上,他们找到了另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;在面罩后面,他们能够暂时抛开社会身份,做最真实的自己。

“现代社会给人们贴上了太多标签——你是员工、是父母、是子女,但很少有机会只是你自己。”连续三年参赛的会计师吴志强说,“而在击剑场上,我只是一个剑客,这种纯粹的感觉,让我着迷。”

夜幕降临,奥体中心的灯光渐次熄灭,喧闹了两天的体育馆重归宁静,这些普通人的击剑故事并未结束——它们将继续在各地的俱乐部里、在平凡的日常中悄然生长。

长剑归鞘,但热爱永不落幕,这些业余剑客们用他们的坚持与激情证明:真正的体育精神,不在于能够达到多高的竞技水平,而在于对自我极限的不断挑战,对内心热爱的执着坚守,在平凡生活中追寻不平凡的自己——这或许就是业余体育最动人的内核。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